留学中介

学员录取

UCLA物理Y同学-普林EE博士

2024-12-13

Pivot学员:Y同学

学校及专业UCLA 物理

硬件成绩GPA:3.94  GRE:330

目前录取

Princeton-Electrical Engineering PhD

Yale-Electrical Engineering PhD

Cornell-Applied Physics PhD

UIUC-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hD   

UMich-Physics PhD

ETH-Physics

选择出国&结识Pivot

我最初选择出国的原因很单纯:初中的时候比较喜欢物理,又知道美国的科学技术目前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就选择了出国学习物理。

读完本科之后,研究生继续申请美国学校也就是一个自然的选择了。不过在专业的选择上,我也是纠结了一阵。经过了四年本科的学习,我已经知道自己并非是那种一点就通、举一反三的天才了。受到了一些“劝退”思想的影响,我也思考过其他的可能性,所以在大学初期也进行了一些别的尝试(选计算机课等等),最终还是觉得更喜欢物理一些,并想要在有条件的时候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就确定了以物理相关专业PhD为主,其他MS为辅的申请方案。


结识Pivot

最初了解到中枢是来自于学姐的推荐,向我表示中枢做博士申请比较专业。在选择的过程中,我也是和几家谈过之后能感受到中枢在相关信息方面的积累,最终做出了选择。所谓的相关信息中,有一部分是可以在官网上获得的,但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比如我提到现在在跟着做研究的老师之后,中枢的老师了解该老师的大致方向和正在进行的课题,又为我推荐了几位九月回校之后可以继续跟的老师也有一部分信息是比较难自己获得的,比如有哪些方向相近,funding又较多的项目,可以提高录取的概率。考虑到我申请凝聚态实验方向,中枢的老师推荐了很多Applied Physics和EE的项目,这是我之前没有想到过的,最后这样的选校策略也取得了比预想中要更好的结果当然,详尽的school和faculty research在最终决定去向的时候也是必须要自己做的,但是只需要做2-3所学校的,并不需要申请的时候全部做完,那样太消耗精力了。

申请背景&规划留学

海本申请优劣势

在人数广大的中国申请人中,我属于比较少数的美本出身。

这一出身有一些劣势:

1)美本(非top)的竞争氛围相比于国内top校并不激烈,很多人(包括我)没有尽早进组的意识,在经历的积累上处于下风;

2)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让绝大部分校园封锁两年,做实验的同学无处可去;

3)课程进度相较于国内更慢,很多基础知识(比如固体物理)都是大三大四才能够学到,学习实验相关理论的时候gap更大,更困难。


当然这同时也有很多优势:

1)学校认可度高,申请的时候占便宜;

2)招生委员会对于推荐人更熟悉(相比于国内的老师);

3)GPA高。正是因为这些优势,我得以把选校的档次向上提了一些,把本来应该和我没什么关系的“六大”也加入到了list里。


规划留学

在大致敲定申请的时候,已经是2021年3月底了,我的情况已经是十分危急:现在已经是大三下学期,还有8个月就要提交材料,而我才刚刚联系到一位国内的老师做实验,GRE也没有考,应该写在简历上的内容,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疫情在家独自网课麻痹了我的神经,导致我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远远落在后面,要做的事情太多而时间太少。一下子发现自己还有这么多事情要做,压力大的同时我也不住地想要不要申请一个MS算了,PhD似乎是不可能了。

最后我选择了我一直以来的做法,这也是我最宝贵的经验:先做一件自己能做到的事情,然后再看看能不能多做一点。我先是尽量多去实验室熟悉环境,然后暑假期间基本做到了工作日每天都去;稳定了之后我开始利用每天早晚在地铁上的时间背GRE单词;然后为了在Fall、Winter两个quarter可以更专注于申请,我夏校选了一门GE,这门课每周两次在凌晨四点半上课,我尽量把它挤进了时间表。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对于实验的技巧也慢慢有了一些心得,做实验也会为我带来一些正反馈;理论方面我尽力去读了,实验的思路(推测XX现象的原因是YY,所以要如何设计实验,使得观测到observable ZZ的某种状态可以表明YY发生了)我学到了一些,这些在我面试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在暑假期间我也给本校的老师发了邮件,meeting之后得到了进组的机会,又抽空考了GRE,获得了一个还不错的分数,我能感觉到目标在一个一个被达成。

科研与面试

九月份我返回了久违的学校,开始在另一个组学习。我很幸运,两位带我做实验的postdoc都是经验丰富、知识渊博,还很耐心地解答我各种小白问题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理论水平突飞猛进,大概从量子力学诞生之初的水平飞跃到了20世纪中后期的水准,让我感受到“带着问题去学习”效率确实很高,因为需求很迫切。不过正如我上段提到的,最重要的还是了解实验的big picture,因为其实委员会一般也不指望本科生了解所有的理论和技术细节,但是起码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些实验。这种一边学习一边做实验的日子没有持续太久,我就开始匆忙填写并提交了申请,然后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说是漫长的等待,其实12月底我就收到了普林斯顿的面试,之后也受到了其他学校的。结合我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来看,面试主要分为两种,committee面试和committee+PI面试。Committee面试主要看老师熟不熟悉你做的方向,如果不熟悉的话,整个过程可能会是轻松愉快的聊天,比如说学习,关于Teaching的意愿,有没有关于program的问题等等,基本是考察英语口语能力。如果老师熟悉你做的东西,或者是committee+PI面试,可能就需要做slides来展示自己做的研究,主要是展示思路,所以在技术性问题上被问到了也很正常,比如我在面试里被问到了waveplate工作的原理是什么。

在面试完整整四十天(这应该是相当长了)之后,我收到了普林斯顿的offer。回忆了一下我交的这份申请材料,感觉也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没有publication,研究经历也不够长,主要是和普林这一位PI方向对口,所以说一个人的命运啊,不仅要靠______,也要靠______。


申请回顾

这个申请的过程可以说是无憾又遗憾了。无憾是因为我感觉我在确定申请之后,我能做到的事情差不多都做了;遗憾是因为,在这之前有大把的时间就被我在浑浑噩噩之中浪费掉了。若是说我有什么可以提出的建议,那么一定是早点开始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