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中介

学员录取

港理工应数F同学-UMich生统博

2024-08-29

Pivot学员:F同学

学校及专业香港理工大学 投资科学/应用数学

硬件成绩GPA:3.9/4.3  TOEFL:108  GRE:326

目前录取

UMich-Biostatistics(专排TOP4)博士全奖

HKU-Statistics博士全奖

Yale-Biostatistics

UPenn-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

WISC-Statistics(Data Science Option)    

Columbia-Statistics

JHU-Applied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决定出国

我是比较早就决定出国了,大概是刚进大学的时候就打算出国读研究生。我的申请方向主要是统计这一大类的。

在选择学校的时候我主要是打算冲刺一下PhD,因此是硕博混申的。硕士主要申请的都是偏学术方面的,博士选择的时候主要是考虑了我导师的推荐,因此听从她的意见申请了几个她说认识的人比较多的学校。

科研经历

我是从大二暑假开始科研的,一开始是系内有个暑研的机会。我算是挺幸运的,通过这个机会认识了我现在的导师。我跟着导师做了两个月的暑研,主要就是做代码的复现和读一些论文这种比较基础的工作。导师对我算是比较满意,所以就让我参加到她的一个项目中去,并且开始参与一些她组织的讨论班。后面就参与了那个项目,前前后后做了两个学期,主要也是负责simulation,real data analysis和算法这方面的(主要就是coding)。前前后后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算是比较独立完成的(有问题也主要是请教师兄师姐,然后自己研究),因此我导师就一直建议我可以考虑读博士,体验过科研之后也从我也很愿意试一把。

到大三上学期结束之后,因为我的目标是申请北美的博士,因此我开始找北美的暑研。这一过程并不是很顺利,好在最后还是找到了一位加拿大的教授。大三暑假的时候就开始参加这个教授每周一次的reading group,其实本来打算暑假继续跟着这个教授做一些科研的,但是由于线上的原因联系不太方便,再加上我之前本校导师的project还有些收尾工作要完成,因此一直拖着(这里不要学我0.0)。

到大四上学期开始的时候,我继续联系那边教授,提出想要继续跟他做project。教授人很好,很痛快地答应了,然后我就开始磕磕绊绊地跟着他读论文、讨论等等,到申请的时候其实project仍然处于较为前期的状态,但是教授人很好,答应了帮我写推荐信。后来出于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我放弃了minor完全部COMP的课程,转而想去多做一些科研,因此我又找到之前本校的导师,跟她开始了一个新的项目。最后通过科研我是拿到了两封科研相关的推荐信,一份是本校老师的强推,还有一封加拿大教授那边其实是我帮他写的draft然后他提交的推荐信。

其实回想我的经历,我一直在思考有没有必要去找一个海外的暑研,特别是线上的这种。如果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我的第一个project上,那么申请的时候我应该能有一篇submitted甚至accepted的论文,但是海外的暑研让我拿到了一份北美的科研相关的推荐信(或许在北美这是不小的优势)。

最后看来,我认为还是有必要多寻找校外,特别是北美的科研机会的。其实可能本科生阶段也很难有非常高水准的publication,所以对于科研能力的评判,推荐信要占很大一部分,所以尽量在科研中收获老师的欣赏,进而要到强推,我觉得算是博士申请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吧。

标化成绩

对于语言和标化其实我都算是挺低的了,因为准备的挺仓促的。申请博士的时候还是强烈建议把这两个刷到比较高,特别是语言。我建议大二左右就可以开始准备,我身边也有这样的同学,这样申请的时候就可以从容很多,不会说到了大四上还在辛辛苦苦地考语言和标化。再然后就是申请的那一个学期(大四上),真的不要作死给自己找很多事情。我在那学期上了不少的课(因为当时还想辅修),到最后要提交申请的时候,各种课程的ddl和申请的提交撞到一起,真的是让人非常筋疲力尽的体验。再然后就是我没有的一个经历,我认为想申请北美的话,一段北美的教育背景(交换/暑校)会是一段挺有帮助的补充,更可以通过这段经历尝试跟北美那边的教授建立联系,进而找到科研机会等等。很遗憾因为疫情,我错过了这样的机会,但是随着现在海外的交换似乎已经重启,我还是强烈建议大家多多走出去看看。

我目前倾向于走学术的道路,但是也不排除以后进业界变现。话说其实导师似乎都比较喜欢一直打算走学术道路的人,我就是跟她表露出我想以后做faculty,她才开始经常给我各种机会,还帮我联系各个学校的老师0.0 以后的职业规划的话,我认为对于统计这一大类的专业,先读个PhD对整个职业生涯的上限是有很大的提高的,无论是打算走学术的道路还是之后进业界。

对学弟学妹的建议

除了尽早考语言标化和尽量多出去交流之外,我觉得还是要丰富自己的软实力吧。这其实是可以从大一进校就开始规划的事情,而且是越早越好。

我身边有同学从大一就开始寻找实习机会,到大二下别人开始找第一段实习的时候,她已经有了四五段不错的实习积累。因此,在别人忙着投各种简历却很难收到回复的时候,她已经能拿到各种顶级投行的实习的offer。在兼顾课业的同时,早点开始准备自己的软背景真的非常重要。

回想起我的大学四年,虽然因为疫情导致整个大学时光支离破碎,但是我还是很后悔没有好好利用前两年的黄金岁月。我到大三左右才对自己的未来有了较为清晰的规划,而这本该是进入大学时就该想的问题。

我建议大家在大一进校的时候就可以给自己的大学生涯定下一个方向、一个目标,然后不断地朝这个目标迈进。当然,GPA我觉得也算是申请时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一个优秀的三维是你申请成功的基石。想要特别提醒的也就是大一的时候不要摆烂,因为我就是大一的时候小摆烂才导致之后花了很大的力气才追上别人。同时GPA这种东西还跟各种评比、奖学金息息相关,因此千万不要在GPA上摆烂。

总而言之,我觉得最最重要的就是在大一进校的时候想好自己想要做什么,尽早规划,同时,要注重硬实力(三维)和软实力(实习、科研经历)并进,不要给自己留下破绽。最后,祝大家都能得到好的申请结果,拿到心动的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