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t/01
个人背景&留学初衷
我是清华姚班的学生,高中的时候是物理竞赛,保送到姚班。之后就在清华进行了四年的学习,现在是MIT EECS的2年级PhD。
我决定留学其实是一个比较早就定了的东西。
相比国内,留学有一个优势就是,如果你在国内读博,就基本上只能在国内找工作。如果留学的话,就可以在国外和国内都能找工作,虽然在国外找工作也很难,但是毕竟多一条路。
然后就是国外有不同的科研环境,虽然国内最近也在改善了,但是在国外读PhD的大部分还是更热爱科研的,而不是像国内那么功利。就包括在美国有一些美国人,他们都是因为热爱科研,所以在选择读博,所以整体的科研环境跟国内也是有一些不一样。
最后就是可以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我之前出国也比较少,如果有机会在美国这种完全不一样的地方待个五年,包括把美国整个都逛一圈,不管以后回不回国,也是人生当中丰富的经历,而且有了美签之后去哪儿办签证都方便。

Part/02
规划出国
大一的时候,第一学期基本上都是上一些数学课,第二学期就是疫情,我又刚好在武汉,所以就一直窝在家里,包括清华也没开学,大一也就这么过去了。
第二年大二一开始我就联系了老师去做科研,我做的方向是计算机的体系结构。但是大二课也挺多的,所以大二一年就做了一个project。不过因为那年科研做的比较顺利,我刚好有一个感觉还不错的idea,所以就在大二暑假疯狂的写了三月的代码,赶时间把论文给投出去了,投出去之后运气好就中了,就在大三上就收获了一篇顶会的一作论文,这对我申请当然是帮助是非常大的。到了大三下我也是签约了中枢,然后考好了托福,其实考好也不算特别考好,我托福也就101,GRE324,就是勉强凑合的一个分数。
大三的下学期我们院是没有课的,我们院会让我们在大三的下学期出去春研,有一些院系是从夏天到秋天,我们是从春天到夏天。我申请春研的时候,当时我们院是要求一定要在10月多少号之前定下来跟哪个老师春研,那个老师得给你写一封letter告诉学院里,院里要走报销流程,然后你去申美签,就可以出国了。
我是从9月份开始,每两个星期就发一封邮件去套磁,我一开始找了接近7-8个老外,就是所有的非亚裔,但是没有一个人回我。到了后来发现DDL越来越近了,我得赶快去找,就发了几个中国老师去套磁,中国老师的老师,包括中国台湾老师,包括印度老师都愿意回。然后我就跟他们面试,他们说不错,就给我发邀请让我来。不过最后因为一些奇奇怪的原因,我最终没有去到美国。不过我套到的老师他刚好有一个PhD学生在读,然后这个PhD就在国内,刚好就没有时差了,我正好就跟着他干,包括跟他中文交流也更方便,其实这也是运气好,最后干得也不错。
大四上就开始申请了,也为了赚点钱,我就去 MSRA挂了个实习,正好一边做科研,一边赚点钱。
这就是我整个本科四年的学习科研经历。

Part/03
推荐信很重要
综合我所有的经历和各个同学的说法,申请中推荐信是最重要的,绝对的No.1的重要,它甚至比论文还要重要。我一个同学,最近他在加州的某个学校给他的一个华人老板初筛申请材料,他的老板是一个领域内比较有名的一个华人,他手下的一些PhD学生就在帮他初筛这些申请材料。他们是怎么筛选的呢?首先就是看推荐信,写推荐信的人强不强;第二就是看给的是强推还是弱推还是平推;然后去看一下这个每个人有没有发论文;再然后就是文书,GPA 和语言成绩。主要就是GPA有可能注水什么东西,这些东西只要过了,剩下都没什么问题。
推荐信为什么重要?美国人他就是信这套。比如他认识的一个人说这个学生很厉害,那他就自然就认为这个学生很牛逼,就这么简单。我大二的时候,我学长告诉我,包括我现在看到的一样,推荐信就是最重要的。
那怎么获得推荐信呢?很关键一点就是你要去海外去科研,为什么要去海外科研?没有任何海外经历老师的含金量肯定是不如有海外经历老师给的推荐信含金量高的,更不如在国外已经成名的教授的推荐信含金量高。虽然现在有很多好的学校那些老师都是有海外经历的,但是毕竟申请的时候需要三封推荐信。
我当时三封推荐信一封是MSRA 实习,一封是海外科研,一封是我学校的老师。三封都是科研推那当然最好,但是你至少得有两份科研推那这样的话,你可以在学校跟着老师做一个,第二的话,当然是丰富一下,就是在海外去做一次科研,让海外的老师给你写一封推荐信,那就相当于从各个角度都能证明你是一个好学生。

Part/04
MIT就读体验
MIT的冬天特别冷,它的交通不是很好,但毕竟它城市比较小,所以我骑个车可以15分钟内到城市里面的任何一个地方。再横向的比一下的话,吃的东西不如加州,就我去过湾区,吃的地方波士顿是没有加州多的,但是当然比国内更差,趁着大家还在国内赶快多吃点。
我的同学们其实大家都挺忙的,要把我的同学约出来,可能只能约出两个,很少能约出一坨人一起玩。可能都是读PhD都比较忙的,包括这个学校-MIT,这个学校的风气大家都比较emmm,可能美国人都会觉得在MI T的人都很累。大家也都忙着自己的科研可能偶尔比较重要的节日才会聚在一起去玩一下。
在美国读,不管是任何学校读PhD都是可以出去实习的。我在MIT第一年的暑假,就去湾区的Google找了份实习,也体验了一下加州那边生活。Google的实习工资很高,一个月预扣税之后还能拿到8000美刀,包括它还有房补等等。所以如果在美国读了一个PhD的话,早点去实习一下,可让生活过得非常美好。
也因为实习赚一些钱,我也可以有时间到处飞,去旅游什么的就是美国大城市,很多国家公园,它自然景观还是不错的,建议自己考个驾照,开一个车去国外公园玩,不管是跟朋友一起还是跟女朋友一起都是挺不错的。
这就是我在MIT就读的一些体验。

Part/05
Pivot助攻
当时我选的Pivot中枢是我家长的朋友介绍的,我妈的朋友介绍说Pivot很不错。当时我妈就类似于我经纪人的角色,先帮我找了几家,然后给我汇总一些信息,然后我跟各家又聊了一下,觉得Pivot中枢这个最靠谱。
我觉得找中枢是很有必要的,第一个就是说。作为一个学生,有很多问题是不可能永远去问学长学姐来解决的,有很多东西可能他们也不是很清楚,包括你问学长学姐姐,你还得请他们吃顿饭。中枢的话会知道一些数据,包括一些有一些大家都不知道的,他们行业内的东西,他们还是很懂。
第二个就是可以反复的帮我们提供文书的修改建议,包括就是每个人找了中枢之后,中枢会安排一个以前通过他们申请的好学校PhD的同学做Mentor,那些Mentor可能也经历过申请季期间去帮老板审一些申请人的材料,他们就明白这个文书怎么写,包括当时我聊了几次,一遍遍的改之后,改出来一篇,基本上能把我所有的科研的逻辑、优秀的点全部串起来的一封好文书。虽然文书不是最重要的,但是老板肯定会看,你文书写的太烂或者说写不出重点,老板也会对你的印象大打折扣。所以还是中介帮忙改改文书还是很重要的。